上官 - shangguan.org

上官家族的历史朔源

上官

一、对上官姓氏来源的考证

从已找到的现有馆藏和民间保存的相关资料的分析,上官姓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统治集团的贵族已无异议。这是从《元和姓纂》、《新唐书.宰相世系表》两部书中得到证实的。 描述的历史史实是:楚怀王(名叫熊槐)在位30年(前329-299)因策略上的错误死于秦国。其长子熊横即位,史称顷襄王,在位36年(前299-263),将其弟子兰(怀王幼子,怀王时被封为上官大夫,食上官邑——约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当时为楚地)仍任为令尹。子兰的第二代就以上官为姓。按《姓氏起源考》一书中载:“以地,以官职命名的姓氏,从周朝到春秋时期出现不少”。 因为历史久远,某些历史资料,有明显失实之处;对某些历史人物(如对汉朝上官桀、唐朝上官仪等著名人物)的评价,也因评价者是站在敌对或公正地位上的不同,结论迥异;也有引证出处不同,以讹传讹,相互矛盾,差异很大。只有用科学的历史观去研究史料及传说,才能对上官族人中的历史人物作出公正的评价。因此,以下两点必须引起关注并统一认识:

(一)、上官作为姓氏,是从楚怀王幼子上官大夫子兰公的第二代就正式有了,有不少资料错误的将子兰写成“楚庄王少子子兰”则显然谬误。因为楚庄王是春秋时代(前770~476)五霸之一,是春秋早期楚国国君,名叫熊旅,世袭其祖封王位,在位50年(前641~591),当时东周皇帝已成傀儡,强悍的庄王以强楚为后盾,挟天子以令诸侯。而楚怀王在位时(前329~299),己到战国时代(前475~221)的中后期了。而怀王实又无能,信谗言、屈忠良,国计失策,竞被骗客死秦国。从此楚国国力日衰,虽仍位列战国七雄,但实力已大不如前。怀王与其先祖庄王在位之时间约差312年! 而《元和姓纂》中关于“怀王将上官邑封为子兰的采邑, 并封子兰为上官大夫。其后裔遂以邑为姓,或以官职为姓。”的记述是符合历史实际的。《新唐书.宰相世系表》关于“上官氏出自芈(音mf)姓,楚怀王幼子子兰为上官大夫,以为族姓氏。”与前者基本一致。通读《史记楚世家》,也可得到相同结论。所以,我们应以此为准。

(二)、上官大夫子兰和怀王侍臣靳尚是不同的两个人,靳尚不是子兰的儿子,在怀王时期,得到其信任的侍臣中有一个叫靳尚。靳尚是什麽人呢?据《辞海》下册:3295页注“靳,姓。战国时楚有靳尚。靳尚,战国时楚怀王侍臣。又得怀王夫人郑袖信任。张仪(战国时期合纵主张创始人)为秦使楚,因曾欺骗楚怀王被拘囚,将被杀。由于靳尚进谗怀王,又通过郑袖同夜言于王,张仪得释。” 《辞海》下册3295页注:“上官大夫(此处系指靳尚,但他只是怀王侍官,不是上官大夫),战国时楚国大臣。因嫉妒屈原才能,向楚怀王进谗言,使疏远屈原。顷襄王即位,他(指靳尚)又受令尹子兰指示,诬告屈原,屈原因而被放逐南。” 而在《新序.节士》一书中,则有“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”一语,显系作者自误;东汉王逸所著《离骚经序》一书中的“以上官为姓,名为靳尚”云云,均系类似错误。 《汉书.古今人表》一书中,则明确认为子兰与靳尚是不同的两个人,且无父子关系。并按当时吏制,将“上官大夫”列出等级,子兰被列五等,靳尚则为七等。明朝理学家朱熹在其名著《楚辞辩证》一书中,完全否定了王逸的怪论,同时又肯定了南宋史学家洪兴祖在其著作中的观点和说法。朱熹说:“王逸日:‘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’似以为同列之大夫,姓上官而名靳尚者。洪氏日:‘《史记》云,……。如楚,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,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。怀王竞听郑袖,复释去张仪。……’。” 由以上论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:靳尚姓靳不姓上官,与上官大夫子兰无血缘关系,更不是子兰之子。

二、上官姓氏各代的划分与考证的研究

  为便于研究上官姓氏更早的祖先情况,拟将子兰公之前从炎帝、黄帝时代至商末为上官姓氏远古代时期;从殷商末年到春秋时代为上官姓氏近古代时期;从春秋到三国时期为上官姓氏古代时期;从三国至今为上官姓氏近、现代时期。   从子兰公第二代向下传到第19代,名上官胜(时任三国时代蜀国太尉’’)生二子。长子上官茂(为20世孙)还迁上圭(即令之甘肃天水),后为西支之祖,传14代至上官式(为33世孙)。此后人续而“谱序”无,无从查考。即记录断代。

  次子上官光(亦为20世孙)迁东郡(属今何地不确知), 东支之祖,传14代至上官文善(亦为33世孙)。其同辈还有上官偕(亦为33世孙)。据《江西兴国家谱》、《长汀官坊谱源流考》,偕定居江南,天时地利,迁徙重组,族人遍及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广东、台湾及马来西亚等地,人口发展较快。上官偕成为中国南方上官姓氏的共同祖先。

  根据《史记.楚世家》中记载,楚之祖先出自黄帝之孙颛顼高阳。黄帝生25子,其中玄嚣、昌意之后显赫。其传承大致是黄帝一昌意一颛顼一称一卷章一重黎,重黎被杀,其弟吴回传承一陆终一季连(兄弟6人)一附沮一冗熊一此后断代。至周文王时,季连苗裔鬻熊(见表三(一)),传31代至楚怀王幼弟子兰(见表四(二)),又传32代至唐代(见表五)。其后未做综合研究,有散在断续家谱资料。   另据《炎帝神农氏后裔姓氏演变表》即表二,颛项为炎帝六世孙,他与黄帝之孙颛顼是否是同一个人?还须进一一步研究。  

(一)、上官姓氏远古代时期祖先来源的考证

  距今约10000一5000年,我们的祖先进步到以“河姆渡文化”、“仰韶文化”、“半坡文化”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。出现了狩猎时代后期的农耕、饲养、手工制陶的初级农业时代。 [太尉,官名。秦至西汉时为全国军政首脑,与承相、御史大夫并称三公。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。东汉复称太尉,与司徒、司空并称三公]。  距今约5500—4 00O年,我们的祖先又演进到“后仰韶文 化”、“龙山文化”为代表的父系氏族公社。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帝、黄帝应运而生。这一时期诞生了“中华民族文化”的雏型。农耕高速发展,铜器、文字、艺术、宗教为代表的精神文明大发展,出现了原始的城市。

  炎帝,又称神农氏,居姜水流域,以姜为姓,约在今的陕西省宝鸡一带。炎帝是中华农业的鼻祖和中草药的发明人。他“作耒耜,教天下种谷,立历日,辩水泉甘苦”;相传他为寻治病药物尝百草“一同而中十七毒”。他又发明了五弦、七弦琴。创《扶持》舞乐。演八卦为六十四卦。这些发明创造有的用于“通天地之德”、“合神人之和”的宗教活动。   黄帝,又称轩辕氏,有熊氏,居姬水流域,以姬为姓。姬水究系现在的哪条河,至今无定论,但肯定离姜水不远,即在现关中一带。黄帝发明更多。《史记.五帝本纪》称颂黄帝“修德振岳,治五气,艺五种,抚万民,度四方”充分肯定了黄帝在开创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卓越地位。

  至今,我们都自称“炎黄子孙”就是因为中华儿女都源于炎帝、黄帝这个大融合民族的后裔。上官姓氏已列入神农氏炎帝后裔表系中。参看表二   由表二可知,上官姓氏的远古代祖先从炎帝开始传至第九世为芈姓,《史记》中记载“芈”姓是上官姓氏的远古代祖先之姓。不知过了多少代,到了春秋时代。从不太系统的记载和推算,经过夏商两代至周初,约一千多年,才有了上官姓氏的近古代祖先。   

(二)、上官姓氏近古代时期祖先来源的考证

  从殷商末年到春秋时代为上官姓氏近古代祖先的情况,这一时代约一千多年,上官姓氏的祖先的传承,几乎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或可靠的传说材料。

(三)、上官姓氏古代祖先时期来源的考证

  到了西周初年,传至鬻熊又有复苏。鬻熊之孙熊绎,被周成王以“举文武勤劳之后嗣”而封于荆蛮(今湖北荆州一带),胙以子男之田,加以重用。建都丹阳(今湖北秭归东南),是为楚国。下传至前689年,楚文王熊资迁都至圭(在今湖北江陵一带)。自熊绎被立为楚君,传十五代到熊通时代 (前741—690),于前707年改称楚王,历时800余年,致力于进行经济文化建设,创造了以“楚辞”为代表的“荆楚文化”,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。经过前641—59l楚庄王的治理,地域猛扩,远至江淮,兼有吴越,几乎占据了半个中国,雄称春秋“五霸霸主”之一。

  汉灭秦(前221—206)后,因考虑到原六国的遗老遗少们聚居在一起,对汉的江山不利,因此用“徙大姓以实关中”的口号,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。将楚国贵族上官家族悉数迂到天水郡陇西上圭(含今甘肃通渭以东,与陕西关中接壤)。时上官录任谏议大夫,赐天水郡为其封地。天水望族上官姓氏的“天水堂”流传至今,久盛不衰。

  汉武帝驾崩前曾将大司马大将军霍光、车骑将军太仆金同禅、左将军安阳侯上官桀、御史大夫搜粟都尉桑弘羊等四人为托孤重臣,辅佐幼主汉昭帝。到了前80年,因政见不和,霍光将上官桀、桑弘羊、鄂邑盖公主、骠骑将军桑乐侯上官安(桀之子,霍光女婿)等以助燕王刘旦谋反罪满门抄斩,户灭九族。株连上官同族人达数百人之多。也有幸免遇难者,大多改姓官、管、巫、包、严诸姓。只有上官安遗腹子上官期得以传承。其后300多年,上官姓氏经过十多代的传承,子兰公12世孙上官由为典簿丞,14世孙上官瑶在汉章帝时任司隶校尉,17世孙上官资在汉桓帝时任谏议大夫,因与朝廷观点相悖而归田,从而名留史册。而子兰公19世孙上官胜在三国时期出任蜀国的太尉要职。

(四)、上官姓氏近、现代时期祖先来源的考证 如前所述,子兰公20世孙上官茂为西支始祖。2l世孙上官洪仕晋,任散骑侍郎(为常侍)。24世孙霁仕魏,任藁城公。26世孙升仕北周,任秦州刺史。27世孙政仕隋,任仪同大将军,累迁右亲卫府骠骑将军、左备身将军、右骁卫将军、曾检校西郡太守,封清义开国公。28世孙怀仁仕唐,任右武侯(卫)将军。29世孙翼仕唐,任舒州刺史。30世孙师裕任安州(一说宣州)刺史。传至33世孙上官式。至此西支“谱序”断,不可考。 子兰公另一20世孙上官光为东支始祖。从南方迁东郡(是今何处,有三种说法:洛阳、濮阳、陕州,究竟在何处,无法确定)。21世孙岩,仕晋,任黄门侍郎。22世孙会,仕秦之符坚,任辅国将军。25世孙回,仕北周,任定襄太守。26世孙贤,仕北周,任邻州太守。27世孙弘,仕隋,任比部郎中、江都宫总监,迁扬州生子仪(28世孙),隋大业初,弘被陈绫杀,其子匿免。仪于唐初登进士第,授弘文馆直学士。唐高宗时加光禄大夫、西台侍郎。工诗赋,创“上官体”,为唐诗文化黄金时代到来作出贡献。高宗懿德元年(664),武则天专权,因反武而蒙受“满门抄斩”之灾,不但株连了族人,其子庭芝等也遭屠杀。29世孙庭璋,生三子经野、经国、经纬(30世孙)。经野任德州刺史,但无子。经国任监察御史,生子玺(31世孙)。经纬生二子,名绍和万(31世孙)。绍官拜侍御史,生二子烨和煜(32世孙)。烨任起居郎中,生子文善(33世孙),其后代迁闽之邵武。煜任麟州司马,生子偕(33世孙),元和四年(809)登进士第,任福州户曹参军。其后代多居闽,在建于两宋、元、明时期开创了上官家族历史上的又一次辉煌。

  近代湖北十堰上官家族是从江西迁鄂。根据已有资料,从子兰公传到20世孙上官茂为西支之祖,又传至33世孙上官式 “谱序”断;东支之祖20世孙上官光传至33世孙上官偕居闽。东支另一分支传到3l世孙上官万也断代。经过大约13世传承之后,出现了河南渑池上官奎元,传至现在。拟在适当时候派人去原唐时的秦州辖区“,原宋时的宣州辖区调研,了解上官家族在该地区分布情况,有无历史记载或口传资料,以便续接西支这一段(从南宋未年到清康熙年问,即1127-1644,约500多年)断代史资料。东支也要做这一段的调研工作。

  从历史上看,自从晋代开始,上官家族分西、东两大支后,西支祖先从原蜀国返回上圭(今甘肃天水及其以东),繁衍传承。到子兰公30世孙上官师裕任宣州刺史后,居家南迁到今之苏、皖、赣省并定居。为什麽又有一支从赣省(江西)迁湖北,尚需进一步调研,查明迁居原因、时间和情况。这一支是否是西支之后?亦须调研确定。

  湖北十堰迁陕家谱暂编至此,待与唐、宋、明史专家共同研究后,再续这500多年的上官姓氏断代史。东支31世孙上官万之后亦呈断代,办应通过调研补上其后300多年的断代史。

  【1)秦州,晋统一后,把秦地分为雍、凉、梁三州。首府设在冀县(今甘肃甘谷东),后迁上圭(今甘肃天水)。2)宣州,公元589年隋设州。唐代宣州辖今皖省内长江以南,黄山、九华山以北,江芬溧水、溧阳等地。】 统一谱序是上官姓氏文化历史研究的重要目标课题,待陕 西省上官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后,拟定专题与全国各省上官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共同协作完成。

作者 陕西省:上官信

转载:上官氏家族网站 http://www.sgsjz.com/defo_show.asp?InfoId=213&ClassId=25&Topid=0